佛經故事--求子與當獼猴的因緣故事
(賢愚經--師質子摩頭羅世質品第四十七)


那時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當時這個國家中有一個婆羅門,名叫師質,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家,但是卻沒有兒子,因此就到六師(古代印度的一種外道)那裡問其緣由。六師回答說:「你的命中沒有兒子!」。這時師質聽到這樣的結果就回家了。回家後,師質穿著髒穢的衣服,心情悶悶不樂在家中發呆。

師質在心裡想著:「我若沒有兒子,到時候我死了,所有的居家財物都屬於國王的。」想到這裡,愈想是越憂愁。

師質的夫人和一個比丘尼互相認識,這一天這個比丘尼剛好來到此婆羅門家,看到主人憂愁燋悴,就問婦人說:「你丈夫是什麼緣故而這樣憂愁憔悴啊?」師質婦人就回答說:「家無子息,去問了六師占相結果說應當沒有兒子,就是這個原因而愁憂不樂啊!」

當時比丘尼就告訴她說:「六師只是外道之流,沒有真正智慧,那能知道人的因緣果報呢?佛陀在世,通達萬法,知道過去未來沒有障礙。你應前往問佛陀才能知道究竟。」

比丘尼離去後,婦人就告訴丈夫這件事,這時丈夫聽已,充滿了希望,就換上新衣服,來到佛陀的住所。稽首佛足後,對佛陀說:「我的命運中,到底有沒有兒子啊?」佛陀告訴說:「你應當有兒子,而且此兒福德具足,長大後還會出家。」婆羅門聽到後歡喜不已就說:「只要有兒子,他要修道又何妨。」此時,婆羅門就邀請佛陀明天到自宅接受供養,而佛陀也答應了。

隔日,供養的時間到了,佛陀和一群僧眾來到師質家。當大眾坐好後。師質夫婦同心協力的敬奉飲食。

當大眾受供結束後,佛和眾僧各歸還住所。就在回程的路上有一處湖泊,湖旁有泉水流入,此泉水非常的乾淨可口,佛陀和比丘們就在這裡休息,而比丘們則利用這個泉水洗滌缽具。就在這個時候,有一隻獼猴來到阿難旁邊,想要拿走阿難的缽,阿難唯恐被弄破了,因此不給牠。

這時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不用擔心,趕快把缽給牠吧!」阿難聽從佛陀的話,就把缽給了這隻獼猴。

這隻獼猴得到缽之後,就跑到一棵樹上,採了許多的蜜裝在缽中,然後拿來給佛陀。

佛陀告訴說:「把裡面不乾淨的東西拿掉!」獼猴聽懂了意思,就把缽中的蟲子都抓掉。

佛陀又說:「用水調和!」獼猴又照做了。調了水之後,獼猴又再度奉授佛陀。佛陀接受了之後,就把它分給眾僧飲用。

獼猴供養之後,非常的歡喜,既跳躍又起舞,結果,一不小心跌落到一個大坑洞中,也因此摔死了。

此時,獼猴的神識受胎於師質家,這時師質婦人便感覺有身孕。

歲月足夠後,師質婦人果然生一男兒,面貌端正,舉世無雙。而且,出生的時後,家內的容器,都裝滿了蜜。

師質夫婦,喜不自勝,就請相師占卜吉凶。相師占卜完畢後說:「此兒有德,非常善良!」因此取字叫摩頭羅瑟質,意思就是甜蜜殊勝。

此兒長大後,有一天果然要求出家,居於父母戀惜,因此不肯放行。兒子就殷勤肯切的對父母說:「若不讓我出家,我就要去死。」

此時母親說:「當時佛陀不說過嗎!說他長大會出家,如果我們勉強留住他的話,或許他以死來相抵,就聽他的吧!」

父母倆商議後終於決定了,就讓兒子出家了。

摩頭羅瑟質很歡喜的來到佛陀住所,稽首頂禮求索出家。當佛陀說「善來比丘」時,他的頭髮就自動掉落了,而且法衣也披在身上成為沙門了。

佛陀即時為說四諦妙法的種種道理,頓時間,摩頭羅瑟質心開意解,證得阿羅漢果了。

摩頭羅瑟質每與比丘們,在人間四處遊行教化,若口渴時,把缽往空中一扔,當缽又掉回手中時,缽內自然充滿蜜汁,而且和眾人共同飲用還很充裕。

這時,阿難對佛陀說:「世尊!摩頭羅瑟質到底累積了什麼功德,出家沒多久就證得阿羅漢果,而且,需要什麼東西時,自然獲得?」

佛陀告訴阿難:「你還記得過去我們曾經接受師質的邀請嗎?」

阿難回答:「還記得!」

佛陀又說:「阿難!我們當時在受供的回程途中,到了一處湖泊的地方,當時有獼猴向你索討缽,然後盛裝蜜給佛。佛接受後,獼猴欣然舞蹈結果墮坑摔死,你還記得嗎?」

阿難回答:「記得!」

佛陀告訴阿難:「那隻獼猴就是今天的摩頭羅瑟質,由於見佛歡喜並布施蜜汁,而生師質家,而且姿貌端正,因此出家學道後,很快就證果解脫了。」

阿難又長跪再問佛陀說:「摩頭羅瑟質在過去又是什麼機緣而生獼猴呢?」

佛陀告訴阿難:「在過去的迦葉佛時,有個年少的比丘,他看見某個沙門跳渡水溝的動作,就說:「你的動作簡直像獼猴啊!」

這時這個沙門聽到有人這樣講就說:「你認識我嗎?」

年少比丘回答:「我認識你!你就是迦葉佛的沙門嘛!有何不認識的!」。

當時這個沙門答說:「你可別用假名叫我沙門啊!沙門的果位我都已經具足了!」(此沙門是阿羅漢)

此時年少比丘聽到,毛骨悚然,五體投地,求哀懺悔。由於當時有悔過,因此不墮地獄,但在後來的五百世中都作獼猴。

由於過去的出家持戒,以致今天能遇見佛,而且受到清淨的度化,證得果位。

佛陀告訴阿難,當時的年少比丘,就是當今的摩頭羅瑟質啊!

爾時阿難和大眾們,聽佛陀的開示,悲喜交加,並嚴謹的守護身口意業。而在當場聽法的比丘們,有人因此證得果位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彼得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